用足用好这3平方米
发布时间:2025-04-09 13:26:09| 浏览次数:
前不久举行的2025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发布数据:截至2024年12月31日,全国共有体育场地484.17万个,体育场地面积42.3亿平方米,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.0平方米。(4月7日光明网)
3平方米有多大?大致相当于一张标准双人床的大小、三个瑜伽垫的面积。“方寸之地”看似不大,却承载着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,见证着群众体育的跨越式发展。回溯至1995年,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0.65平方米,近30年数值增长了近四倍。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,人均场地面积每增加0.1平方米,乘以14亿多人口的基数,就是一个巨大的绝对增量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“破3”,看起来是个小数据,实际上却是一次大进步,标志着我国在体育设施的普及、完善上取得了巨大成绩,将为体育强国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。
“文明其精神,野蛮其体魄。”体育,关乎个体健康、国家发展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“加快建设体育强国”的任务。近年来,从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,到基础设施短板不断“补长”,再到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升、体系逐渐完善,宏观层面的政策举措不断见效,促进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。如今,公共健身场所成为社区“标配”,三五好友约个“养生球”,攀岩、骑行、飞盘等运动成新时尚……城市乡村、街头巷尾,全民健身形成了一道道跃动的风景线平方米对标世界其他国家,仍有差距;对标群众的理想值,也存在“落差”。比如,有的体育场馆“常年紧闭”,共享不充分;有的场地场场爆满,“价高不易得”;有的场地设施不全,沦为摆设……体育场地的价值不在于静态的“有”,而在于动态的“用”。如何更好物尽其用,发挥场馆的最大价值,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运动需求,还大有文章可做。
一方面,盘活存量。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,需要有点“螺蛳壳里做道场”的才能,可以在寸土寸金的地方“斤斤计较”、在管理运营上“精打细算”。这要求各地创新思路,下绣花功夫,向闲置借力,破解场馆难题。比如,广东通过城市更新、闲置用地改造等方式,新增体育场地超千万平方米,其中不少是利用“金角银边”的零碎空间,建设群众家门口的运动场地。广州借力“十五运”赛事机遇,升级场馆和运动设施建设,打造智慧化、专业化服务,力求“既建得好、又用得好”。
另一方面,做足增量。体育场馆的建设、产业的发展,并非体育管理部门“一家之事”,而是全民性“项目”,值得多方“投资”。政府部门不仅要有精细化管理的能力,也要有敏锐的市场嗅觉、超前的产业布局,大力鼓励民间资本涌入,积极开拓体育新项目、新设施,参与运动场馆建设、管理、运营、维护全过程,让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愈发健全。
3平方米背后是一篇“大文章”。下足绣花功夫,做好“基础性”工作,让每一块场地都有人气,每一次运动都添活力,3平方米的“小”,便能绘就全民健身的“大”、成就健康中国的“大”。